飛艇還能東山再起嗎?
世界上第一艘能夠實現實用化操作的飛艇是法國人吉法爾于1851年制造的。它長約44米,由功率約2.21千瓦的蒸汽機帶動三葉螺旋槳驅動,外形好似一支雪茄煙。1852年9月24日,吉法爾以氫氣為填充氣體,駕駛飛艇從巴黎郊外跑馬場起飛,以10千米/時的速度飛行了27千米,創造了世界上飛艇首次飛行的紀錄。
吉發爾飛艇
世界上第一艘真正實用的硬式飛艇是由德國的齊伯林伯爵于1900年制造的。該艇長約128米,直徑約12米,框架為木質,外面蒙有防水布,有16個氣囊,由2臺約11千瓦的發動機驅動前進。齊柏林后來又與他人合作,在20多年的時間里制造了129艘各式飛艇,大大加強了德國的軍事力量。但是,氫氣飛艇非常不安全。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作為新技術之一的飛艇主要用于軍事偵察、炮火定位、海岸巡視等方面。后來,相對于飛速發展的飛機性能,飛艇的缺點越來越突出,逐漸被擠出了空中舞臺。1937年 5月,德國約245米長的巨型飛艇 “興登堡號”在飛抵美國準備停泊時,尾部突然起火并引燃了填充氣囊的氫氣,飛艇焚燒殆盡,約36人不幸遇難。
“興登堡號”飛艇
近年來,飛艇又以近地空間浮空器的形式東山再起。近地空間通常是指高20~100千米的空域,介于傳統航空器和航天器活動范圍之間。在近地空間區域底部, 20~30千米高度范圍內風速較低,特別是在20~24千米高度附近,平均風速低于9米/秒,對能源系統的要求較低,非常適合低速航空器實現持久的區域停留。
目前,世界各國對近地空間飛行器的研究熱點集中在平流層飛艇、浮空氣球和高空長航時無人機上。它們可以作為衛星和飛機的有效補充。其中,平流層飛艇在通信、導航、大氣監測、商業旅游等活動中具有潛在的應用前景。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