鋁產能置換“白熱化”或影響碳素行業發展
西鋁—西鋁鋁產業電訊:今年1月,工信部下發《關于電解鋁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實施產能置換有關事項的通知》,《通知》要求2011年至2017年關停并列入淘汰公告的電解鋁產能指標須在2018年12月31日前完成產能置換,逾期將不得用于置換。
到今天為止,距離2018年結束還有不到4個月的時間,電解鋁產能置換指標交易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大鋁廠都在爭搶所剩不多的指標額度,并趕在政策變化之前“落袋為安”。比如,中鋁就分別從重慶東升鋁業、潛江正豪鋁電和三門峽天元鋁業,合計購買到了22.4萬噸產能指標。
指標額度爭搶激烈,讓有產能置換的企業捂著嘴偷樂,沒想到在終點前還有發光發熱的能力。當然,最讓他們高興的還是不斷攀升的交易價格。山東產權買賣中心,兗礦科澳鋁業有限公司14萬噸電解鋁產能目標被國內各大鋁廠輪番舉牌,最終由內蒙古創源金屬有限公司以14.02億元成功競得,高出掛牌底價11.92億元,折合每噸出產目標超萬元。
據統計,2011年-2017年,共有467.9萬噸的電解鋁宣布淘汰,已公示/公告完成置換的產能為375.38萬噸。其中,68萬噸已在指標購買方企業中投入使用,剩余307.4萬噸產能具備投產資格。淘汰產能中剩余可置換產能為92.52萬噸。
之所以,鋁廠對置換的產能都表現的志在必得,是由于國家加強了對電解鋁新建項目的嚴格控制。國家對電解鋁開始實施第五輪宏觀調控,國家發展改革委不再批準新電解鋁項目建設。
即使置換后的產能全部用于新建產能建設,等這波置換后的產能重新釋放之后,電解鋁新產能的釋放將會越來越少。即便政策逐步開放,也會改變之前電解鋁過快增長、無序增長的形式。電解鋁產能的“野蠻式”增長時代宣告結束。
反觀碳素行業,尤其是與電解鋁市場聯系緊密的鋁用陽極,2018年的總產能約2621.5萬噸,比2017年同期增加8.02%,雖然有“2+26”環保政策的影響,依然沒有阻擋擴產勢頭。
在生產與消化的鏈條上,電解鋁產能置短期內不會給碳素行業帶來太大影響,不過長期來看,如果碳素行業勢頭不減,產能釋放平緩的中國電解鋁市場將無法滿足碳素企業的市場需求,如果企業不尋求其他渠道,險矣!
另外值得關注的一點是,有實力的大型電解鋁廠對建配套預焙陽極有著濃厚的興趣,2018年1-6月商用預備陽極產量相比17年是減少的,增加的是配套預備陽極產能,22.04萬噸。在用電成本增加的情況下,大型鋁廠很有可能從長遠利益考慮建設配套預備陽極。
商用預焙陽極企業,在環保壓力、市場緊縮、被人挖墻腳的重重阻礙下,想好對策了嗎?
(重慶西鋁信達鋁產業股份有限公司宣傳部整理供稿)
來源:網絡
免責聲明:本文系網絡轉載,版權歸作者所有。但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真正原始作者,故僅標明轉載來源,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