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付巴基斯坦的“梟龍”雙座戰斗教練機有何神秘?
2018年03月18日下午13時05分,是個特殊的時刻,由巴基斯坦王牌飛行員駕駛的“梟龍”雙座機“01號”機在卡姆拉空軍基地成功起飛,在空中飛行55分鐘后,于14時整安全降落。意味著“梟龍”雙座戰斗教練機在巴基斯坦實現成功首飛,體現了中國與巴基斯坦兩國合作的進一步加深,同時也證明了中國航空工業在“走出去”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自從首次在中國航展上現身以來,“梟龍”戰斗機便廣受世界軍事科技界贊譽。尤其在航展上出色的飛行表演,博得了在場觀眾和航空發燒友、記者、評論員的一致認可。這次成功首飛的機型是在單座“梟龍”基礎上研發的雙座教練機型,為的是提高飛行員的飛行與戰術訓練水平,培養更多優秀的戰斗機駕駛員。而這次出現的雙座機型,在單座的基礎上絕不僅僅是“加個座位”這么簡單。
雙座戰機培養“飛行種子”
“梟龍”作為第三代輕型多用途戰斗機,其發展而來的雙座教練機也延續了這個特點。生來為的就是培養三代機的駕駛員,使其具備完整的三代機駕駛能力,是個名副其實的“飛行種子”基地。而作為雙座戰斗機而言,最困難的部分就是協同性,換句話說,就是如何處理兩位駕駛員之間的協同。
現階段的空軍戰機領域,雙座戰斗機有兩個大的分類,分別是戰斗教練機和多任務重型戰機。戰斗教練機有蘇-27的型號、殲-10的雙座教練機型號等等,而多任務重型戰機則有類似蘇-30MKK、F-15E等重型戰斗機。從分工上來說,前座是戰機的指揮員,負責駕駛任務和一部分武器的控制,后坐則可負責更多的電子設備、武器系統等。這個分工很像駕校中的教練與學員的關系。只是在多任務戰機層面,后座則不是學員而是真正的武器官,負責執行對地打擊等攻擊性的任務,以分擔駕駛員的操作壓力。
新外貿模式探索“走出去”
一個國家軍事科技裝備的實力不僅僅在于自我滿足,更是在于如何將自身的優秀裝備輸出到其他國家。這樣既均攤了戰斗機研發的成本壓力,又讓戰機使用數量更多,更容易發現并解決各類問題??芍^是一舉兩得的做法。
在“梟龍”雙座戰斗教練機公布的信息來看,具體發動機參數、飛行性能等數據基本與單座戰機型號相同,但有個字眼卻非常獨特,那就是“訂單研制”。何為訂單研制?也就是說戰機研發是跟著訂單進行的,先有訂單,再進行設計研發和生產。這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方式,可謂是中國軍事科技裝備探索的一條獨特道路。這種生產模式的優勢自不多言,必然是可以大幅度的減少研發和生產壓力,避免出現飛機造出來卻賣不動的尷尬情況。而這種模式之所以可以成功嘗試,也在于中國航空實力的日益增強與國際影響力的逐漸擴大。
在未來空戰中,雙座戰斗機除了是駕駛員的搖籃之外,還可以直接升空執行戰術任務,并且擁有與單座戰斗機一樣的戰斗力。中國和巴基斯坦合作研制的“梟龍”雙座戰斗教練機,探索了新的裝備外貿之路,并成功實現了共贏。
來源:科普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