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五號發射成功:三臺衛星載荷可為大氣污染“把脈”
5月9日凌晨2時28分,我國首顆高光譜分辨率大氣環境觀測衛星——高分五號成功發射。衛星上搭載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的三臺載荷將長期在軌運行,為我國環境污染防治等工作提供重要科技支撐和空間信息服務,提升我國大氣遙感監測定量化和精細化水平。這標志著我國高光譜分辨遙感衛星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中科院安徽光機所研制的三臺主要載荷分別是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它們不是對地球簡單的“拍照”,而是針對地球大氣層敏感成分要素進行全球快速精確的信息獲取,從而實現對大氣主要污染氣體、溫室氣體、顆粒物污染等的綜合探測。
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高光譜分辨率監測環境污染
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EMI),是國內第一臺用于大氣痕量氣體(大氣中含量較少的氣體,是環境污染程度的標志物)探測的高光譜分辨率成像光譜儀,用于定量監測我國上空及全球空氣質量變化以及污染氣體的分布輸運過程,分析人類活動排放和自然排放過程對大氣組成成分、空氣質量以及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
其光譜分辨率高、光譜范圍寬、可在軌定標,可實現多種痕量氣體的定性定量測量,最終服務于建立我國區域和全球范圍的大氣成分監測和預警技術體系。
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溫室氣體“逃不掉”
大氣主要溫室氣體監測儀(GMI),能獲取周期性高光譜探測數據,定量監測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通過獲取氧氣、二氧化碳、甲烷的高精度吸收光譜信息,反演大尺度范圍大氣主要溫室氣體濃度數據。可實現大范圍掃描觀測、定點觀測、海洋耀斑觀測、星上定標等多種工作模式。
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氣候變遷等研究有了科學依據
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DPC),能實現全球大氣氣溶膠和云的光學及微物理參數探測,為全球氣候變遷研究及對地觀測高精度大氣輻射校正提供有效數據,同時實現大氣細顆粒物污染監測的功能。該載荷具有高精度、多光譜、多角度、偏振特性的專用氣溶膠探測能力,其空間分辨率優于國際同類型衛星載荷。
大氣痕量氣體差分吸收光譜儀、大氣氣溶膠多角度偏振探測儀兩臺載荷,分別擁有114°和120°寬幅成像視場,在軌飛行1天即可獲得全球數據。
今后,三臺載荷將在高分五號衛星上同步運行,以滿足我國環境保護、監測、監管、應急、評價、規劃等多方面的需求,以及氣候、環境變化及相互間關系研究的需求。此外,三臺載荷優良的性能,也將極大的提升我國在大氣環境監測領域的技術水平?! ?/p>
出品:科普中國
制作:中國科學院安徽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 齊瓊
監制: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