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高通量通信衛星?
高通量通信衛星(HTS,High Throughput Satellite),也稱高吞吐量通信衛星,是相對于使用相同頻率資源的傳統通信衛星而言的,主要技術特征包括多點波束、頻率復用、高波束增益等。
HTS可提供比常規通信衛星高出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容量,傳統通信衛星容量不到10吉比特每秒(Gbit/s),HTS容量可達幾十吉比特每秒到上百吉比特每秒。
按軌道劃分,HTS衛星分為地球同步靜止軌道(GEO)和非靜止軌道兩種類型,當前在軌應用的HTS衛星以GEO居多。
截止到2015年,全球已有48顆HTS衛星發射并在軌運行,主要包括運行在GEO軌道的Kasat、衛訊-1(Viasat-1)、亞塞特衛星-1A/1B(Yahsat-1A/1B)、回聲星-17(Echostar-17)、哈里斯-2(Hyas-2)和國際移動衛星-5(Inmarsat-5)星座。
按計劃,2016年將陸續發射Viasat-2、Echostar-19等。在未來3年里,還將有33顆HTS載荷衛星發射,屆時,全球高吞吐量通信衛星總容量將達到1400Gbit/s。非靜止軌道高通量衛星構建的系統較少,以O3b衛星為典型代表。
頻率是建設通信衛星的基本要素。對高通量通信衛星而言,頻率是影響其吞吐量的重要因素。高通量通信衛星可以工作于Ku或Ka頻段,但目前大多數的高通量通信衛星采用的是Ka頻段。
鑒于高通量衛星通信經濟性方面的優勢,電信服務提供商能夠提供與地面4G網絡服務抗衡的包月服務資費。
有資料統計,目前一顆HTS衛星的總容量超過100Gbit/s,但衛星建造、火箭發射、發射保險的費用與傳統衛星持平,每Gbit/s的投資已經降到400萬美元~500萬美元,僅是一顆傳統固定衛星業務(FSS)的1/50。由此可見,HTS衛星網絡的帶寬成本可以與地面網絡的帶寬成本相當。
在“十三五”期間,我國研制的多顆基于高通量載荷與常規通信載荷混搭的通信衛星將陸續發射。
隨著高通量有效載荷的逐步成熟以及我國新型通信衛星公用平臺的研制開發進程不斷加快,單星容量更大的基于東方紅五號平臺的超大容量高通量衛星和高性價比的基于全電推進平臺的高承載比型高通量衛星,在“十二五”期間就列入了我國民用空間基礎設施規劃。
目前,相關項目正結合國家天地一體化信息網絡工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工程等積極推進。系統建成后,可實現面向重點區域、兼顧全球的寬帶衛星信息系統,助力我國“一帶一路”等戰略實施。
此外,隨著國內外商業市場的蓬勃發展,“十二五”末期至今,創業團隊、傳統通信公司、航天制造企業等多家單位提出了多個高通量星座方案,星座規模從幾十顆到幾百顆,非靜止軌道通信衛星星座成為市場熱點。
來源:中國航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