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攔截核彈頭?還是核彈頭!
俄羅斯國防部近日公布視頻顯示,俄羅斯空天部隊在哈薩克斯坦某試驗場成功試射了一枚型號為53T6的改進型短程核反彈道導彈,并成功擊中既定目標。俄國防部宣稱,運用這一改進型核反彈道導彈的反導系統主要任務是“保衛首都莫斯科及其周邊地區免遭核導彈攻擊”,同時還能執行早期預警和太空監視任務。
那么,俄羅斯53T6反導攔截彈為何采用核戰斗部?它是采用什么殺傷方式來摧毀來襲導彈的?如果來襲的是非核彈道導彈,反導系統是否也得用核導彈,靠核爆炸來摧毀它?
航天科工二院的導彈專家郭衍瑩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53T6導彈的改進型曾采用非核戰斗部,但此次又回過頭來重新采用核導彈。北約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和巨大軍事壓力,使俄感到已威脅到它的安全底線。特朗普上臺更多次強調要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發展低當量核武器,并打算在北約部隊中使用。面對西方這種不斷升級的危險行動,俄發展核戰斗部的反導導彈,符合俄羅斯一貫的‘以牙還牙’準則?!?/p>
核彈頭反導技術簡單、命中率高
公開資料顯示,53T6型導彈是前蘇聯A-135戰略反導系統以及俄羅斯新一代A-235系統的攔截彈。該導彈從1978年開始研制,直到1995年才宣布進入服役,其戰斗部為當量1萬噸的熱核彈頭,采用發射井發射。
郭衍瑩介紹,冷戰時期,蘇聯為了和美國爭霸,一直很重視反導的發展,前后開發了三代戰略反導系統,即A系統、A-35系統和A-135系統。1961年3月,A系統作為世界首款試驗型反導系統,成功攔截了一枚飛行速度3千米/秒的彈道導彈彈頭。A-135系統1995年開始戰斗值班。由于美蘇1972年“反導防御條約”的限制,該系統投入戰斗值班時僅部署了100枚攔截彈。
“當然,它無論在技術上,還是規模上均無法和美國的GMD相比,但還是為俄羅斯挑起戰略反導的重任。到了新一代的A-235,俄宣稱其技術性能方面基本上趕上或接近美國水平,并能在美俄不對稱對抗中力求取得動態平衡。”郭衍瑩表示,“然而,蘇聯研發的這三種反導系統的攔截彈都采用核戰斗部?!?/p>
記者了解到,這種殺傷方式意味著,當攔截彈飛至目標附近時,引信會觸發它的核戰斗部爆炸,將目標摧毀。這種攔截方式的優點是技術簡單,命中率高。但核污染問題一直受到國內外的質疑。俄專家自己估計,若在莫斯科附近攔截,攔截過程中即使只有一枚核彈爆炸,莫斯科將有10%居民遭到傷害。同時還會殃及波蘭等東歐鄰國。但是因為它的攔截成功率高,技術上難度和成本又低,特別受到軍方的青睞。
“實際上,美國也差不多有過類似經歷。在上世紀80年代也曾大力試驗用核彈頭的攔截彈來摧毀來襲的彈道導彈,效果雖不錯,但數百公里內衛星通信、導航乃至民用交通均受嚴重影響,大氣層內外均受污染,因遭到國內外強烈反對而作罷。美國現在的反導攔截彈,例如GBI攔截彈都是非核的。由于美國財大氣粗,技術基礎又雄厚,能做到無論對方來襲的是核彈或非核彈, GBI攔截彈都能用直接碰撞殺傷方式將對方摧毀?!惫墁撜f。
核戰斗部或可實現“核常兼備”
今年9月俄羅斯國防部曾宣布,8月30日在哈薩克斯坦某試驗場進行了一次53T6M型反導導彈(俄文字母M一般代表改進型)的試射,試射取得了成功并擊落來襲目標。當時俄國防部稱,這是這種新型導彈從2016年至今的第6次試射,也是今年第3次試射,并稱今年內還要試射多次。
“實際上,早在A-135時期,53T6就是用通過空中核爆炸來摧毀來襲的彈道導彈,無論來襲的是核彈還是非核彈。但到了今年開始戰斗值班的新一代A-235時期,俄曾宣布改用非核導彈53T6M,以減少人民群眾對核污染的擔心?!惫墁撜f。
郭衍瑩介紹,A-235的昵稱是“奴多爾河”(也有媒體譯作“弩刀兒”),它由三層攔截導彈構成。其中,第一層仍采用A-135系統原有的51T6遠程攔截導彈,可摧毀1500千米高、800千米遠的目標,采用核戰斗部。第二層用58R6導彈,攔截高度為1000千米以內、距離120千米以內的目標。最內一層則用53T6M彈,即A-135原有的53T6彈改進型。用于攔截高度350千米以內、距離40千米—50千米以內的目標。第二和第三層攔截彈都改進用常規彈頭。
“這三層中,應數53T6M技術最復雜。因為當來襲導彈重入大氣層時,它會采用機動變軌、施放誘餌等突防技術。因此它真正反映了反導系統及其攔截彈的技術和實戰水平。而且,俄羅斯也宣稱53T6M彈已改用常規彈頭?!惫墁摫硎?。
“但最近這次試驗中,俄改進型53T6彈仍采用核彈頭,但沒有給出具體型號。不過,我們注意到俄國防部公報中特別強調它是用來攔截和摧毀來襲的核導彈。如果來襲導彈是非核的,是不是可以認為仍用非核的53T6M來攔截?這樣反導系統既可發射核攔截彈,也可發射非核攔截彈,實現了‘核常兼備’?!惫墁撜f。
俄動能殺傷技術仍不過關
那么,俄此次的改進型又回過頭來采用核導彈,是基于國際形勢變化還是基于別的考慮呢?
對此,郭衍瑩認為:“烏克蘭危機后俄羅斯連遭北約的經濟制裁和巨大的軍事壓力,迫使普京正式提出‘核遏制’戰略,強調奉行核威懾和報復策略。每次危機他都要搬出核武器來抗衡,而且每每都能奏效。這是俄軍事上重要策略,反導也不例外。這實際上也是俄在與西方不對稱對抗中總結出的經驗教訓,何況北約的將領也在不斷叫嚷要使用戰術核武器?!?/p>
記者了解到,2015年7月,美國空軍就在俄邊境進行了一次新型B61-12核炸彈試驗。這種戰術核炸彈,用F-15E等戰斗機就可投擲,完全模糊了戰術和戰略核武器的界限。而據報道美國已經把這種小型核彈部署在德國,還計劃進一步部署在東歐。特朗普上臺后多次強調要降低核武器使用門檻,發展低當量核武器,并打算在北約部隊中使用。
“當然,有些國外專家認為俄反導導彈采用核戰斗部還有技術上原因。”郭衍瑩說。
據了解,53T6M攔截彈戰斗部是采用定向破片殺傷方式,即破片僅向有目標的一側飛散。它殺傷威力、攔截概率要比舊的全向破片殺傷方式高得多。
那么,為什么俄羅斯不采用更先進的直接碰撞殺傷方式呢?
郭衍瑩介紹:“據解密資料透露,蘇聯曾進行過一次對比試驗。結果是,用核彈攔截成功率為96%,而直接碰撞的動能殺傷方式的成功率小于60%。根據俄羅斯技術人員的說法,他們并非不掌握直接碰撞技術,而是定向破片殺傷的效果已經與現代動能殺傷很接近,但技術難度小,成本要低得多?!?/p>
“不過一些專家仍認為俄的直接碰撞殺傷技術,雖在某些領域已見應用,但至少在反導領域技術上并沒有完全過關。要想在大氣層內外直接碰撞對方的飛來高速目標,難度是很大的。這也許是蘇聯和俄羅斯一直不愿完全放棄使用核戰斗部另一原因。”郭衍瑩說。
來源: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