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兵器裝備集團有限公司積極探索優秀年輕干部培訓實踐創新
面向“十三五”,為適應領先發展戰略,中國兵器裝備集團公司始終堅持以“創新”推動優秀年輕干部隊伍建設和能力養成,制定“繼任者培養計劃”,實施“長青項目”(包括青苗、青干、中青等)等,特別是“青苗”培訓過程中,牢固樹立精品意識,堅持開放辦學,積極整合優質資源,創新設計理念、創新過程管理、創新質量評估,形成了許多規范、易行、有效的經驗做法。
優化學習方案,將網絡學習與集中面授相結合。打破傳統單一單向的集中面授模式,借鑒融合“互聯網+”因素。集中面授開始前,依托清華大學優質網絡平臺和師資,開設學習“通道”,選取與培訓專題匹配度高的基礎理論課程,使學員提前介入、超前預熱、向前思考,并作出課時完成的要求。面授階段,將部分網絡課程以“翻轉課堂”形式呈現,從而使傳統“填鴨式”教學演變為反思、質疑、釋惑的“相長”過程。面授結束后,繼續開放網絡平臺,要求學員根據實際,自主選課程,自行定時間,持續鞏固、深化學習成果。
深化課題研究,將理論學習與實踐工作相結合。突出問題導向,要求學員參訓期間結合實踐工作、實際困惑提出課題研究方向。集團公司人力資源部根據學員的專業背景、培養方向、行業領域和集團公司的發展需要,科學設置企業黨建、研發創新、項目管理等多類選題。同時,為有效避免研究課題大而化之,延聘專業學術指導教師,引導學員運用ORID聚焦討論法、團隊共創法等工具,打破既有行政組別,進一步細化聚焦,形成12個結業課題,要求學員以身邊實際發生的事情為案例進行剖析佐證,將新鮮理論與工作實踐相融通,既有經驗總結,更有問題反思,還有設想前瞻,從而進一步提升研究成果轉化為實踐應用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強化目標導向,將培訓效果與跟蹤評估相結合。創新理念,始終將系統化培訓作為優秀年輕干部茁壯成長全鏈條的關鍵環節,教學活動十分注重后續培訓效果的發揮與重塑。培訓期間,進行2次專題考試,開展以“我心目中的卓越領導者”為題的演講比賽。培訓各環節,突出學員主體地位,倡導學員自我組織管理。面授階段結束后,針對學員下一步成長潛質,結合課題研究成果,確定每位學員的學習目標與實踐項目,制定行動路徑,確保能力在結業答辯成果帶回崗位、帶入工作的過程中有序提升。后期,人力資源部還組織開展了培訓效果跟蹤評估,強化督促考核,并將學員現實表現納入干部選拔任用過程中,樹立正面激勵導向。
細化紀律要求,將黨員標準與日常規范相結合。牢牢把握從嚴教育要求和目標,始終將“嚴”“實”貫徹培訓全過程,嚴格遵守中央八項規定和中組部學員管理九條要求。為確保班級管理規范高效,選優配強班委,并細化職責分工;成立臨時黨支部,結合“兩學一做”專題教育,開展組織生活會,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學員考核將定量與定性評價相銜接,細化網絡、面授、結業答辯等各項分值的同時,還根據學員整體表現,選出部分優秀學員進行表彰。此外,針對軍工集團特點,認真組織開展保密教育,通過具體生動的事件與案例,以身邊事教育身邊人,警醒學員始終繃緊“保密無小事”這根弦。
經過精細化項目管理與實施,培訓取得顯著成效,系統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黨章黨規黨紀等內容,切實增強了“四種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看齊意識;精準對接組織、崗位需求,進一步提升了專業化能力。
青苗一期培訓的順利開展,不僅是先進理念的具體實踐,更帶來啟示性思考與認識:
一是必須堅持理念創新。積極運用科學的教育培訓理論構建培訓流程,打破傳統舊有觀念,豐富載體抓手,拓展培訓空間,在工作鏈條、組合方式、教學體系等方面求新求變,惟其如此,才能將干部教育培訓打造成“一池活水”。
二是必須堅持精細管理。過程精細化較大程度上確保了質量的“高”和效益的“好”。必須把精細管理的觀念和要求融入培訓班次的各個環節,從授課內容設置到學員作風養成,從需求調研到組織實施,都要精在過程上、操作上和銜接上,細在方案上、環節上和要求上。
三是必須堅持有序融合。培訓切忌一葉障目,而要立足培訓看中心大局是什么,更應跳出培訓看服務中心大局做什么。特別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下,如何實現干部教育培訓與其他目標、要求、任務的銜接,至關重要。
四是必須堅持深化評估。建立完善教學質量評估體系,是持續提升培訓效益的有效途徑。必須在扎實做好學習層、反應層等常規評估的基礎上,豐富評估項目,細化評估內容,創造性開展行為層、結果層評估,同時,探索推行考核評估應用機制,建立干部教育培訓檔案,并與干部的選拔任用、獎懲制度相關聯,在發揮培訓激勵作用的同時,使評估軟指標硬起來。
來源:中國兵器報
(本文引自《干部教育培訓改革創新做法選編》)